必博(中国)Bibo·官方网站

传承千年,香古溢今 

26.jpg

春秋时期,宋襄公欲为盟主,修行仁义,令大夫正考父整理殷商时期当地颂祖乐歌,写成《商颂》(见〈史记•宋世家〉)。孔子编纂《诗经》时,收录了《商颂•烈祖》篇,其中记载:“既载清酤,赉我思成”。“酤”为古代稀薄之酒,说明此地殷商时期不但有酒,而且有了以酒祭祖祈福的习俗。春秋时期,鲁桓公十五年(公元前六九七年),宋、鲁、陈、卫各国国君曾于淮北濉溪近郊歃血饮酒,结为盟国。楚庄王六年(公元前六○八年),庄王率兵攻克宋国国都相城(今淮北市政府所在地),发现宫庭中“厨有臭肉,樽有败酒”。庄王举酒欲饮,将军子重连忙劝道:“厨肉臭而不可食,樽酒败而不可饮!”身为国君的楚庄王,对此败酒如此垂涎,表明此酒必为佳品。 

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曾来此周游,著有《宋人酤酒》篇:记载着最早售酒的酒店情景:酒旗高悬,迎风招展,酒香四溢;卖酒者招徕顾客,热情周到,购酒童叟怀钱提壶,往返不绝。可见,当时此地饮酒已很普遍。 

汉建武二十年(公元四四年)设沛国于相城,颁布“酒榷”,对酒实行专卖政策,垄断经销,以获酒利。足见当时淮北的酿酒业已相当可观。考古发现,当时已经用酒陪葬。1984年11月,在今濉溪东蔡里荒冢中,发掘一个四耳盘口壶,经专家鉴定,为东汉时期所造,其内有酒,色碧绿,香扑鼻。 

魏晋时,“竹林七贤”之首的嵇康和“七贤”之一的刘伶,都生于濉溪古临涣镇,酷爱饮酒,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后快。刘伶在《酒德颂》中写道:“捧罂承糟,衔杯醪,奋鬓箕踞,枕曲藉糟,无忧无虑,其乐陶陶”。稽康在《秋胡行》中有“旨酒盈樽,莫与交欢”的诗句。至今此地酒店仍有书写“嵇康问道谁家好,刘伶答曰此处高”的对联。 

唐代诗人白居易,青年时代多半住在古符离(濉溪南 15公里)攻读诗文。闲暇之时,常携学友刘五、贾握中等游玩,或泛舟濉水,或游寺登山,诗酒盘桓,与淮北濉溪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,留下了不少美妙诗句。他在题赠学友的一首诗中写到了濉溪酒和濉溪鱼:“濉水清怜红鲤肥,相扶醉踏落花归”。 

1999年5月,在泗永公路改造工程的过程中,沉寂了近一四○○年的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码头遗址被发现,被考古界评为二○○○年中国十大发现之一,通过考古专家对古运河遗址的发掘,大批唐代沉船、宋代古建筑码头及大量的精美陶瓷酒具等文化遗物被发现(地址现濉溪县柳孜乡),展现了隋唐大运河当年的漕运盛况,当时濉溪酒通过运河运往各地销售,充分证明了当时酒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体现。

25.jpg

宋时期,淮北酿酒更上一层楼。据古碑记载,在淮北的濉溪和柳孜专设税官,征收盐酒税。宋元丰三年(公元一○三一年)文学家苏轼任徐州太守期间,曾游濉溪山水,他在《南乡子·宿州上元》词中写道:“千骑试春游,小雨如酥落便收,能使江东归老客;迟留,白酒无声滑泻油”。 

在金兵南进、南宋偏安的一段时间里,由于兵连祸结,战乱频仍,濉溪酿酒业受到摧残,此时,濉溪酒多在符离库存、中转,通过睢阳古道销往南方诸地。周密《齐东野语》中记载,宋隆兴元年(公元一一六三年),淮东招抚使李显忠、副使邵宏渊率兵攻克符离,发现府库中有不少金、银、钱、粮、绢,并且有酒三库。开禧二年(公元一二○六年),官方在淮北渠沟(淮北市南2公里)设酒税官。元统一中国后,淮北酿酒业又日益兴旺起来。至正三年(公元一三四三年)在渠沟设立“酒监”以课酒税。 

明万历年间,濉溪日渐繁华,酿酒作坊已有10余家,翰林戴国士曾游濉溪,夜泊濉水,饮酒赋诗,写下了“橘徕疑楚泽,沽酒读离骚”的优美诗篇。相山隐士任柔节曾以“隔壁千家醉,开坛十里香”的诗句赞美濉溪酒。从此,一些骚人墨客、迁客游子、达官巨贾,常会集于此,宴乐于佳酿旨酒之中,吟咏出不少美妙诗句:“名弛冀北三千里,味占江南第一家。”“能添壮士英雄胆,善助诗人锦绣长。”明末清初,濉溪酿造作坊已发展到20余家。 

从清顺治元年(公元一六四四年)起,濉溪于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举行“乡饮酒礼”。赴会人员多为地方官员及乡里缙绅和各酒坊主。他们首先到各酒坊道贺,然后分别品尝酒坊主带来的美酒,直率评议,鉴别优劣。“乡饮酒礼”一年两度,遂成乡规。这可能是最早的评酒方法了,历史上还留下了“府离今昔酒,闲阁不须还”的赞美诗句。 

康熙、乾隆年间,濉溪市面更为繁荣,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的相山庙会,一些来自外地的香客商人,为了品尝濉溪名酒,多投宿于濉溪。迄今,还流传“相山的庙会,濉溪的买卖”的说法。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,乾隆下江南,曾路过相城,听闻此地盛产美酒,尝饮必博bibo美酒之后,御笔亲题“惠我南黎”四字,交与两江巡抚高晋立碑刻于相山显通寺,后又转交宿州牧张开士办理。乾隆一行人曾在相山庙楼上饮酒赏雪,耳闻目睹酒乡声势与饮酒习俗后,挥笔留下“雪霁冈峦人倚玉,岁逢萧鼓户飞觥”的诗句。乾隆御赐“惠我南黎”的匾额现悬于相山庙。 

光绪三十年(公元一九○四年),津浦铁路通车,为濉溪酒外销创造了有利条件,濉溪酿酒业得到迅速发展,很快就出现了72家酒坊争雄的局面。当地流行着这样的民谣:“团城七十二,居中尽得法,千瓮皆上品,甘美泉水佳”。由于产量的增加,内销已达“饱和”,各酒坊老板纷纷到外地寻觅门路,建立销售点和中转站,由于所产之酒品质优良,北销平津济,南售京沪杭。 

民国37年底,濉溪解放。1949年5月18日,人民政府赎买了私人酿酒作坊“小同聚”等酒坊,创立了“国营濉溪人民酒厂”。1950年,国家对酿酒实行专酿专卖政策,私人酿酒作坊“广益”“允成”“福泉”“春和园”“德源兴”“仁源”等并入“国营濉溪人民酒厂”。从此濉溪酒的生产获得新生。

友情链接: